河南省黄泛区天鹰缸套股份有限公司

新闻媒体
News
位置:
首页
/
/
历尽沧桑渐辉煌———记河南省黄泛区农场的发展历程

历尽沧桑渐辉煌———记河南省黄泛区农场的发展历程

  • 分类:热点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9-03
  • 访问量:0

历尽沧桑渐辉煌———记河南省黄泛区农场的发展历程

【概要描述】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伴随着时代的巨大变迁,踏着一路风雨征尘,河南省黄泛区农场栉风沐雨,走过了55年的艰辛而不平凡的发展历程。55年风尘仆仆路,55年弹指一挥间。

  • 分类:热点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9-03
  • 访问量:0
详情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伴随着时代的巨大变迁,踏着一路风雨征尘,河南省黄泛区农场栉风沐雨,走过了55年的艰辛而不平凡的发展历程。55年风尘仆仆路,55年弹指一挥间。

  55年来,经过几代农垦人的共同努力,黄泛区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土地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总人口3.02万人,职工15000人,下辖28个行政事业单位,1个正团级武装部,1200多家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13个周口市、西华县驻场单位的省属大型一类国有农垦企业。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最适合人们居住乃至休闲观光的小城镇,已初步呈现在人们面前。

  55年征途漫漫,55年艰苦奋斗,55年风雨兼程,55年河川巨变。

  历尽沧桑的黄泛区面对这粮丰林茂的绿色平原和处处充满生机的黄泛区新貌,抚今追昔,有谁会相信这就是昔日那片荒凉的黄泛区呢?人们自然不会忘记黄泛区的过去,黄泛区的历史将铭刻在泛区人的心中……

  1938年6月,侵华日军占领豫东重镇开封后,大举西进,威逼郑州、武昌。国民政府以阻止日军为借口,以水代兵,悍然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滔滔黄水,一泻千里,广阔平原沦为泽国。豫、皖、苏三省44个县89.3万人丧命黄泉,1200万人流离失所。到1946年黄河封堤,黄水整整泛滥了8年。8年间,豫东大地饥荒连年、饿殍遍野,人为地造成了五万四千平方公里的“黄泛区”。

  “黄泛区”,耻辱的象征。

  “黄泛区”,苦难的代名词。

  “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这就是劫难后黄泛区的真实写照。

  1949年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黄泛区的复垦工作。1950年2月,中央成立了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并在河南省省会开封设办事机构———黄泛区复兴局,由国家拨出专款,开始造福子孙的“复兴”运动。

  复兴工作大见成效,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许。周恩来在听取复兴汇报情况后指示:结束复兴工作,地可以按户分给农民,地多人少,农民分不完,黄泛区可以建个大农场嘛!于是在中央和河南省政府的关怀下,经过短期筹备,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正式建立。

  黄泛区农场诞生了,这片布满蒲草黄蒿的土地,被一群战天斗地、敢于搏击的拓荒者唤醒。从祖国四面八方云集黄泛区的194名垦荒队员,带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拉开了艰苦创业,征战荒原的序幕。当时,地无一垄,房无一间,生活工作环境十分艰苦,“一杯茶水半杯泥,稀面汤里沙盘底。冬少御寒处,夏无乘凉地。”这便是当时垦荒队员生活的写照。然而艰辛困苦吓不倒英勇无畏的垦荒队员,他们天当房,地当床,住草棚,烧芦苇,发扬南泥湾精神,靠几台旧机器,几口行军锅,迎风战沙,夏播秋种,用勤劳的双手开拓出一方方沃土,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了一幅惊天动地的画卷。

  1951年5月,黄泛区农场迎来了建场后的第一个机械化收获季节,全场人力、物力均集中在开展收割大会战。当年176万斤小麦全部收割入仓。平均亩产210斤,比四周村民亩产高出近一倍。

  忆往昔峥嵘岁月,历史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在黄泛区这片沸腾的热土上,一批批优秀的农垦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创造、巩固了新生的国有机械化农场,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农垦精神,铸造出黄泛区的辉煌。1965年,黄泛区农场被农垦部命名为全国八大样板农场之一,被誉为“中原明珠”。

  改革创新“中原明珠”再现光彩滚滚东去的黄河水记载着黄泛区儿女悲欢离合的过去,也见证着中原大地改革开放的今天。

  在黄泛区农场98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一批批优秀的农垦人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农垦精神,铸就了黄泛区的不朽辉煌。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差,隶属关系数次更替,投入不足,负担过重,特别是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国家社会经济体制发生明显改变,而黄泛区农场作为一个“老牌”的典型国营大企业,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惯性带来的体制、机制僵化,自成一体的社会生态造成的自我封闭、保守,使有过几多辉煌的黄泛区农场落在了市场经济大潮的后面,日益出现衰退状态。到1997年底,整个亏损额已达2448万元。

  拥有万余名职工的黄泛区农场,已到难以生存的危险边缘!

  怎么办?泛区人的出路在哪里?如何拯救这个病入膏肓的大型国有农垦企业?

  1997年9月,新一届领导班子建立。在重重困难面前,他们决心靠逐步深化改革来改变农场落后面貌,用更广、更深、更有力的改革手段复兴黄泛区农场。

  黄泛区农场党政班子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摒弃陈腐,改革创新,艰苦奋斗,与时俱进,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用改革来解决前进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他们以实行土地租赁制为主,深化农业体制改革,以股份制改造为主,深化工商企业改革,以民办公助形式为主,深化教育、医疗体制改革,以精简机构和引入责、权、利相互对应机制为主,深化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在改革中,最复杂最艰巨的是以实行土地租赁制为主的农业体制改革。黄泛区农场1984年开始实行家庭土地承包体制,1997年以来逐步推行实施了“两自理”、“四到户”、“六统一”的基本政策,2002年,农场又全力推进土地租赁制。其主要内容是,场属土地以分场为单位设置社会保障田(职工身份田)、租赁田、生活保障田三种类型。社会保障田是职工以种植土地的形式来自筹社会保障费。要求种植户按规划从事高效种植。租赁田是按照有利于统一规划布局和有利于发挥机械、技术、资金、资源优势的原则高定,主要是从事良种生产。土地租赁制实现了总场在农业上由经营型向资产管理型的根本转变,全场农业生产获得了历史性突破。

  对场属工商企业的改革,主要是以股份制改造为主,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公司管理和运作。1998年,农场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工商企业改制,场属23家企业中,直接组建为有限责任公司的3家,租赁2家,破产8家,合并10家。2002年,农场又以产权置换、增资扩股为切入点,本着减少国有股股本份额、管理者持大股、增加自然人持股比例的原则,对地神种业有限公司、天鹰缸套有限公司、鑫欣牧业有限公司、绿原化工有限公司进行了第二次改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有所改善,负担有所减轻,经营者的责任心明显增强,生产经营呈现较好势头。

  到2005年,全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1920万元,社会总产值56020万元,农业总产值16006万元,工业总产值10434万元,商业销售额达到5043万元,生猪存栏61835头,生猪出栏100264头,种猪销售10500头,农业机械化程度达98%以上。

  黄泛区农场多次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集体,曾受到国务院通令嘉奖;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4年5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几经风雨山更秀,风霜过后花更红。如今的黄泛区农场正沿着“种养固本,工业突破,科技先导,管理增效,优化结构,鼓励创新,激活流通,做大总量”的思路,快速发展通过打造一家家“明星企业”,使“中原明珠”再添光彩。

  种植示范,科技先行黄泛区作为国家的“种子工程”基地,常年担负着棉花、粮食、油料新品种的开发、试种和推广工作。通过新品种开发推广,带动周边农户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现代化种子企业。该公司创建于1982年,目前注册资金6515万元,拥有良种繁育基地12万亩,是国家“种子工程”项目的重点示范单位,全国种业五十强企业。公司拥有农业技术人员67人,高中级农艺师42人,常年承担国家、省、市级农作物新品种的试验、示范项目。公司拥有4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和8个农作物新品种的经营开发权,年生产经营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等优质农作物种子400多万公斤,畅销豫、皖、苏、鄂等省100多个县市,其主导产品小麦种子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名牌农产品”,这是目前河南省惟一一个获得该称号的种子品牌。

  近年来,公司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种子生产经营实现了“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育繁推一体化”的格局。公司先后自主开发出了神麦1号、神麦2号小麦新品种,地神21、地神22大豆新品种,神棉1号、神棉2号棉花新品种,其中神麦2号小麦平均单产达559.9公斤,在2003-2004年河南省生产试验、国家黄淮区域试验中产量获两个第一位。

  目前,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小麦种子销售量,占全国小麦种子市场的2.2%,占河南省市场的10%。

  黄泛区农场棉花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建场开始一直承担着国家和省棉花区域试验,为黄淮地区和河南省鉴定筛选了一大批新优品种,先后荣获国家和省级奖励12项。全场棉花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先后探讨出粮棉间作、棉花分段施肥、棉花虫卵期药物治虫和快速双手拾棉等先进经验,并率先实施地膜植棉。1985年由黄泛区农场农科所承担的国家棉花区域试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黄泛区农场棉花种子生产起步早、规模大,一直是周边地区的主要棉种生产基地,先后示范推广了鲁棉1号,冀棉8号等70多个优良品种,2000年被国家定为“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同年,该场建设了棉花加工厂和种子加工生产线,年棉花加工能力5000万公斤,棉种加工能力1000万公斤。现公司年棉花种子生产面积1万亩,杂交制种面积500亩,成为河南较大的棉花种子生产基地。

  目前,地神公司农科所已成为国家棉花区域试验站。2004年承担国家和河南省转基因抗虫棉区试、杂交棉区试、常规棉区试、生产试验22项,参试品种123个。公司在棉花种业的发展上正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向前发展。

  以工兴场,协调发展通过资产重组、技术创新,黄泛区农场以工业兴场的举措,使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拥有化肥生产、畜牧养殖、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13家近农企业。被省政府确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作为明星企业之一的黄泛区绿原化工有限公司,创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经过30多年的滚动发展,现已形成年产过磷酸钙20万吨、硫酸8万吨、颗粒磷肥5万吨、高浓度复合肥5万吨、氟硅酸钠800吨、编织袋200万条,成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过磷酸钙生产基地。公司主导产品“绿原”牌过磷酸钙获国家农业部“优质产品”,连续被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列为“重点保护产品”和“产品免检企业”。“绿原”牌过磷酸钙畅销河南、安徽、山东等省200多个县、市,每年可实现利润500万元以上,居河南省同行业领先地位。

  “花生豆麦棉,丰收靠绿原”。这句在中原大地广为流传的广告语,道出了广大农民对“绿原”品牌的信赖。“绿原”这一响当当过硬品牌,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染绿了中原大地的万顷良田,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黄泛区鑫欣牧业有限公司,是在原黄泛区牧业总公司的基础上,于2002年改制而成的。如今的黄泛区鑫欣牧业公司拥有集约化、工厂化养猪场6座,年产5万吨饲料加工厂、植物油厂、肉类加工厂各1座,以及与猪场相配套的活大猪出口、内销转运设施,已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

  公司年出栏生猪7.5万头,年提供种猪2万头。年供应香港商品活大猪3.5万头,占河南省供港活猪的六分之一。公司连续10年被河南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命名为“供港活猪先进单位”,1997年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畜牧产业化先进养殖企业”,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垦百强良种企业”,1999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所生产生猪及猪肉产品被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命名为“无公害农产品”。该公司生产的“泛区”牌种猪2004年被评为河南省名牌农产品。

  作为明星企业之一的黄泛区天鹰缸套有限公司,是一家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省最大的压缩机缸套、船舶缸套专业生产厂家,具有50多年的生产历史,现有员工400人,工程技术人员占25%。公司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主要设备250多台,注册资本金730万元,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机构齐全,理化、计量、检测手段完备,并通过了IS09002国际质量体系论证和中国船级社工厂论证,是河南省一级先进企业,曾第一批荣获国家石化部清洁文明工厂称号,并荣获河南省质量管理奖。

  公司采用离心铸造工艺生产的“天鹰”牌柴油机缸套,广泛用于船舶、发电等行业。公司自主开发的RTA58φ580mm大功率船用柴油机缸套通过了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技术鉴定,各项指标均达到ZBU05005-89的规定,获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采用镶薄壁套技术修复压缩机缸体技术,填补了国家空白,被国务院发展中心誉为“中华之最”。“天鹰”牌缸套销往全国28个省市,500多家化肥厂、炼油厂、造船厂。

  随着农工商牧业的振兴,黄泛区农场、文化、教育、交通、医疗都得到长足发展。全场年供电量达2705万千瓦小时;场部人均住宅面积25.2平方米,砖瓦率达100%:住户燃气率70%以上;自来水入户率80%以上;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职工普遍能看到20套以上节目;5000部手机、固定电话“飞入寻常百姓家”;宽带信息网,架起了农场与世界各地信息交流的桥梁;电脑、摩托车、小轿车等高档商品已走进职工家庭,广大干部职工开始向更加富裕的目标迈进。

  在新形势面前,黄泛区农场正在构造新的发展优势,谋划明天新的举措:进一步打好农业基础,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和产业化战略,弹奏高效农业曲,唱响工业振兴歌。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热点资讯

Language
天鹰缸套

版权所有 © 河南省黄泛区天鹰缸套股份有限公司

豫ICP备20009644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郑州   营业执照

扫码手机查看

二维码

联系我们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黄泛区农场
电话:+86-394-2579282
传真:+86-394-2579399

版权所有 © 河南省黄泛区天鹰缸套股份有限公司

豫ICP备20009644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