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共和国一起走向辉煌
- 分类:公司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9-15
- 访问量:0
与共和国一起走向辉煌
【概要描述】58年艰苦奋斗,58年筚路蓝缕,58年孜孜以求,58年可歌可泣。58年来,黄泛区农场与共和国一起,一步步走向辉煌。她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典型例证,素有“中原明珠”之称。让我们走进黄泛区农场,沿着她58年前进的足迹,去了解她筚路蓝缕的创业史,倾听她高亢的辉煌之歌吧!
- 分类:公司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9-15
- 访问量:0
黄泛区农场目前已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重要的生猪出口基地和果蔬贮藏基地,拥有全省最大的过磷酸钙生产厂及全国重要的船舶和化机缸套生产厂。
前言
朋友,你到过黄泛区农场吗?她地处豫东平原,点状分布于西华、扶沟两县。它是按照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于1951年1月在黄泛区复兴局的基础上创建的一个大型国有农场。从顶顶帐篷到广厦万间,从萧疏的沼泽荒原到无际的麦海良田,从联合国救济总署的赈灾地到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黄泛区农场栉风沐雨,已走过了58年的光辉历程。
58年艰苦奋斗,58年筚路蓝缕,58年孜孜以求,58年可歌可泣。58年来,黄泛区农场与共和国一起,一步步走向辉煌。她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典型例证,素有“中原明珠”之称。让我们走进黄泛区农场,沿着她58年前进的足迹,去了解她筚路蓝缕的创业史,倾听她高亢的辉煌之歌吧!
筚路蓝缕创业史
一位外国朋友曾向黄泛区农场场长兼党委书记张鹏举询问“黄泛区”的含义,当他得知就是“黄河泛滥区”的简称时,不禁耸了一下肩膀,发出了一声感叹——“太可怕啦”。是啊,历史上,“黄泛区”是耻辱的象征,是苦难的代名词,它留给人们的是辛酸痛苦的回忆:1938年6月,侵华日军占领豫东重镇开封后,大举西进,威逼郑州、武汉。南京国民政府为阻止日本军队的西进,采用“以水代兵”策略,炸开了郑州花园口的黄河大堤。滔滔黄水一泻千里,广阔平原沦为泽国。黄水殃及河南、安徽、江苏的44个县市,丧命者近90万人,1200多万人流离失所。之后,黄水持续泛滥8年之久,豫东大地饥荒连年,饿殍遍野,人为地造成了5.4万多平方公里荒沙弥漫的“黄泛区”。“黄泛区”当时的凄惨景象,在国民政府行政院救济总署河南分署关于黄泛区的报告中这样披露:“漫流走沙,愈演愈大,一片荒烟,到处凄凉……古人云,‘鸟飞不下,兽挺亡群’、‘田园荒芜,庐舍为墟’,用之泛区不唯不甚,且只能道其十之二三。”
“百里不风炊烟起,惟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这就是当时黄泛区的真实写照。
“雄鸡一唱天下白”,新中国的成立给黄泛区带来了希望。1950年2月,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中央就成立了“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当时的国家财委主任陈云兼任主任,成员有财政部、水利部、内务部、卫生部、农业部等5部部长。同年3月21日,河南省成立了复兴局,省主席吴芝圃兼任局长,赵一鸣、路岩岭任副局长。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大规模的治理黄泛、重建家园的“复兴”运动蓬勃兴起。1950年12月,复兴局副局长赵一鸣、路岩岭赴北京向复兴委员会汇报工作。陈云向周总理电话报告此事,周总理指示会在中南海开,并亲自到会听取汇报。周总理对黄泛区复兴工作非常满意,说:“复兴工作完成得不错。唯农民房子没有建起来,按粮食收成,比许多县还要好些。土地可以按户分给农民,3年不要粮。地多人少,农民分不完,黄泛区可以建个大农场嘛。”大家齐声同意。经过紧张筹备,1951年1月,在原复兴局的基础上黄泛区农场正式建立,原复兴局副局长路岩岭任场长。
在党的召唤下,一大批热血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风沙弥漫的黄泛区。他们中间有光荣的游击队员、乡村积极分子、民兵、村干部和朝气蓬勃的年轻知识分子。虽然阅历不同,性格各异,文化程度有别,但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他们携手并肩,在荒沙贫瘠的土地上,搭起座座绿色帐篷,建成简陋的芦草棚,过着“一杯茶水半杯泥,稀面汤内沙盘底”的艰苦生活。但垦荒者们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和乐观主义精神,响应农场党委提出的“以场为家,艰苦创业”的号召,在荒凉的土地上斗风雪,战酷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造林改土,草田轮作,向荒草沙滩宣战。
当时的黄泛区,黄沙弥漫,杂草丛生,有的地方蒲草黄蒿深可没人,人烟稀少。春季,飞沙更大,使人眼难睁,路难行。飞沙往往将新挖的树坑填平,拔走根浅的禾苗。人们在帐篷内过夜,天明被子上是一层沙子。夏季,白天十分炎热,蚊叮虫咬,很难找到一处乘凉的地方;夜深,气温骤降,身上又有几丝寒意。秋季,雨水连绵,积水遍地,因无雨具,人们常常是赤脚干活。冬季,栖帐篷睡行军床,御寒之物就是一身棉衣一条被子。
郝众望,当时的老垦荒队员,如今年近80。岁月的沧桑在他脸上刻下了道道皱纹,但腰板仍然挺得笔直。在回忆当时的垦荒生活时,他讲了这样一件令后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的事,那就是夏天晚上要点上篝火睡觉。为什么要在炎热的夏天点火睡觉呢?原来荒地上蚊虫叮咬厉害,又没有蚊帐,垦荒队员只好点上一圈子柴草,人在火圈中休息,利用烟火来驱赶蚊虫。
为了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围绕农场地界大规模地进行了植树造林,但当时要在风吹沙移、水缺肥少的土地上栽活一棵树是很不容易的,职工们要用脸盆、水桶到十三四里外的村庄上取水栽树,其艰难程度是现在人很难想像的。
老垦荒队员康中恒,14岁就参加了革命,是当时年龄最小的垦荒队员,后来曾担任黄泛区农场场长、党委书记。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创业是艰难的,惟其艰难才显得意义的重大与深远。在创业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不贪图物质享受,一心努力完成本职工作,多做贡献,这就是当时广大职工、干部的精神风貌。在劳动竞赛中争当先进,雪地里拔棉柴,一人多达6亩;天不明下地,太阳落放工;为不误农时,机务工掂着马灯保养机车;寒冬凌晨4时告别暖人的被窝,在瑟瑟的寒气中读书写字,开展扫盲;工余时又兴高采烈地开展乒乓球、篮球活动,用轻松愉快的活动涤去紧张繁忙的工作产生的疲劳;在会场和其他的集体场合,经常可以听到发自内心的热烈而又欢乐的歌声。农场就是在这样的苦与乐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据黄泛区农场第一任党委书记张延积生前介绍,当时垦荒队员最喜欢唱的歌是:“担负着祖国建设的任务,我们是垦荒的健儿,我们是不可战胜的力量。不怕艰苦,不怕困难,把荒地变成良田。同志们,继续努力,建设机械化的国营农场。”
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黄泛区农场在上世纪60年代初已是农田披绿、果园俊秀、厂房林立、树木葱茏,被当时的中央农垦部命名为全国八大样板农场之一。当时,每年都有许多人从天山脚下、松花江畔、西南高原、东海之滨,跋涉千里到黄泛区农场学习先进生产技术,交流生产经验。一些教授和专家也来到这里,和职工们一起研究农业科学上的问题。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等高等院校都把黄泛区农场定为教学实习基地。
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曾受到毛泽东亲切接见的白危,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上世纪50年代初,他到黄泛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偶然看见一些形形色色的拖拉机在漫无边际的田野上奔驰,这引起了他的关注。后来与黄泛区农场职工的进一步接触,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决心把黄泛区农场职工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写出来。1954年,他响应党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入生活”的号召,到黄泛区农场体验生活,在这里一待就是10年,和工人们朝夕相处,甘苦与共,写出了一部上下两册共75章约56万字的长篇小说《垦荒曲》,歌颂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表现了国营农场的优越性和示范作用,其中着力描写的是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具有坚定革命意志的共产党员、机耕队队长赵辛田的形象,为黄泛区农场职工树立了一座千古丰碑。
波澜壮阔改革图
黄河水九十九道弯,前进的道路不平坦。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黄泛区农场这个“老牌”的国营大企业,由于体制、机制、企业负担等原因,一度出现了严重亏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1997年,黄泛区农场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年仅32岁的张鹏举担起了场长的重担。张鹏举尽管年龄不大,但之前已经在场中层领导岗位工作了10年,把畜牧公司治理得有条有理,成为全场的龙头企业、全国同行业的先进单位,他被全场职工评选为“人民好公仆”,并荣获“省劳动模范”称号。张鹏举上任后,在深入调研、吃透场情的基础上,迎着困难上,带领全场职工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改革活话剧:
之一,以实行土地租赁制为主,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农场1984年开始实行家庭土地承包体制,这对调动职工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1998年,农场实现了由上交利费到征收实粮的转变,有效地增加了农业资金积累。1999年,农场又在所属农业生产单位实行“基本收入统交,基本开支统拨”的管理办法,消除了原体制造成的“诸侯经济”,大幅度减少了非生产性开支。与此同时,狠抓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优势特色产品,努力探索既能发挥大型机械优势、又能高产高效的路子。2002年,农场出台了《农业体制改革方案》,全力推进土地租赁制,在实行租赁制的同时,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对各分场农机具进行一次性拍卖,公开竞价招标;对存放农机具的房屋,农机维修、服务设施实施有偿服务;对水井、晒场、仓库及其他生产资料实行有偿使用。土地租赁制把农场家庭制推向市场,总场实现了在农业生产上由经营型向资产管理型的根本转变,从而使职工的风险意识明显增强,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大大提高。2008年,农场又在坚持和完善土地租赁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行职工身份田货币化,土地适度向种田能手集中,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实施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针对一部分职工失去土地的实际状况,农场成立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逐户排查,提出了“五个出路,一个照顾”,即:一是动员到丰硕农作物原种场种桑养蚕;二是到玻纤厂、坐垫厂、绿原公司等企业就业;三是到鑫欣牧业公司喂猪;四是在分场从事环保工作;五是提倡自办企业,搞产业化服务,如机耕、植保等。“一个照顾”,即对确实无生产能力的人按政策解决低保。
之二,以股份制改造为主,深化工商企业改革。1998年,针对农场工商企业中存在的体制不畅、机制不活、责任不明、扭亏无望,资产负债率高达130%,个别企业甚至高达1200%的状况,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工商企业改制。农场所属13家工商企业,直接组建为有限责任公司3家,租赁两家,破产8家,其中破产后重组为有限责任公司的3家。2002年以来,农场以产权置换、增资扩股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大了产权改革力度,在企业中减少国有股股本份额,增加自然人持股比例,鼓励股权适当向经营层集中,提倡主要经营管理者持大股。通过深入改制,企业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得到改善,产权更加清晰,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有所改善,负担有所减轻,经营者的责任心明显增强,企业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2009年,农场根据上级要求,对参控股企业职工持股投资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之三,以精简机构和经费包干为主,深化场部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为了解决场部机关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庞大、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部分人员服务意识差等状况,农场于1998年12月份进行了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本着工作需要、精干高效的原则,对场部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宜合则合、宜并则并的办法,重新确定了机关设置、职责范围及人员编制。改革后的场部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由413人精简为205人,场部机关部门由原来的20个精简为10个,人员及机构精简幅度达到50%以上。2003年,农场引入责、权、利相互对应机制,又对场部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费、交通费、招待费、通讯费、差旅费等实行月定额管理,节约年终奖励,超支下月处罚,这样不仅使总场节约了开支,而且使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增强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了工作效率。
之四,打破工人、干部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农场对全场所有单位、所有部门进行定编定岗定责,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对企业经营者实行聘任制,年终对其经营情况进行严格考核,重奖重罚;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实行全员考核,奖勤罚懒。
之五,打破旧的工资分配制度,实行绩效工资。农场对农场所属企业经营者按其岗位、贡献实行不同的年薪制;对场部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按职责实行岗位工资;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拔尖人才实行特殊奖励;对到农场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发放工资补贴。
改革出活力,出动力,出生产力。不断的改革创新,使黄泛区农场焕发出勃勃生机。如果你到黄泛区农场来,听到的肯定是对最近10多年发生巨大变化的赞誉。在黄泛区农场工作近50年的退休老师李金财说,这10多年是农场生产快速发展的时期,是职工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是场容场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农场社会最为稳定的时期。
回顾这一阶段的深化改革历程,张鹏举场长感慨万千:思想解放的空间有多大,发展的潜力就有多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有多大,科学发展的成效就有多大。改革没有句号,发展没有顶峰,必须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干劲、创新的意识,不断深化改革,永不懈怠、永不停步。
沧桑巨变辉煌歌
“五十八年筚路蓝缕换来沧桑巨变,两三代人众志成城铸就泛区辉煌。”一位曾在黄泛区农场工作过的老同志目睹黄泛区农场的巨大变化,激动地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是啊,如今的黄泛区农场是河南省惟一的农林牧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大型国有农垦企业,是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先进典型,是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基地,是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是兼具城乡之长的“乡村都市”。目前,黄泛区农场拥有土地14.7万亩,其中耕地11万亩,果园近万亩,职工1.2万多名。总场下辖16个农业分场,9个场控、参股工商企业,6个大型集约化养猪场,4个场管行政村,22个行政事业单位,1个正团级人武部,1500多家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13个周口市、西华县驻场单位,常住人口4万多人。农场目前已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重要的生猪出口基地和果蔬贮藏基地,拥有全省最大的过磷酸钙生产厂及全国重要的船舶和化机缸套生产厂。
——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黄泛区农场是全省最大的良种繁育、推广基地。农场靠标准化打造品牌,在管理上严格实行统一作物品种布局、统一供应大宗生产资料、统一职工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产品检测检验、统一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的“六统一”措施,进而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在社会上形成了较高的信誉度。“地神”牌商标被评为全省十大农作物著名商标之首,今年又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场年生产、销售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子达5500万公斤,占河南小麦种子市场份额的15%以上、全国小麦种子市场份额的3.5%以上。农场按照生猪安全生产规范要求,建起了6个现代化养猪场,年出栏生猪11万头,年提供种猪3万头,年供应香港商品活猪3.5万头,占河南省供港活猪的1/6。另外,农场还建起了年产10万吨的饲料加工厂、万吨有机肥厂和生产养猪设备的畜牧机械厂。场牧业公司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畜牧产业化先进养殖企业”,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垦百强良种企业”和“无公害生猪生产示范基地”,所生产的生猪及猪肉产品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命名为“无公害农产品”,“泛区”牌种猪被命名为“河南省名牌农产品”。农场拥有标准化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园2000多亩,生产基地近万亩,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林果苗木行业明星企业”、“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场”,“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全场现有低温冷库300多座,贮藏量达10万多吨,是河南省东部最大的冷库群,是全国重要的果品、蔬菜集散地之一。
——工业生产持续向好。黄泛区绿原化工有限公司是河南省最大的过磷酸钙厂家,年产过磷酸钙30万吨、硫酸15万吨、复合肥30万吨,“绿原”牌肥料是全国免检产品,畅销豫东、皖西30多个县市,深受农民喜爱。“科学种田,就用绿原”,这个广告语在辽阔的中原大地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黄泛区天鹰缸套有限公司是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离心铸造的化工缸套、大功率船用柴油机缸套,技术水平先进,用镶薄壁套技术修复的压缩机缸体,填补了国家空白,被国务院发展中心誉为“中华之最”,产品销往全国500多家化肥厂、主机厂、炼油厂、造船厂。银江摩托、中益制衣等企业发展势头迅猛,鼎宏实业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生产汽车坐垫的最大厂家,产销两旺,市场前景看好。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黄泛区农场有一支近300人组成的科研队伍,其中,高级技术职务187人,正高级职称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两人,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试验、示范、推广体系,科技贡献率达到56%,曾培育出名扬省内外的“泛农花猪”、“河南轻挽马”等优良畜种。近年来,农场又先后育出了“泛麦5号”等1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在全场及周边地区成功推广了秸秆还田、配方施肥、土壤深松、种子包衣、精量播种、化学除草、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在各个分场都建立了科技示范田,通过推广高效种植模式,增加了职工收入。2009年,黄泛区农场5万亩小麦连片高产示范田通过专家组实打验收,每亩平均产量625.8公斤,刷新了河南省小麦大面积高产记录。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经过专家论证,农场完成了场部小城镇及分场居民点建设整体规划。场部小城镇教育、医疗、文化、商业、娱乐、通讯、有线电视等功能齐全,基础设施配套,实现了绿化、净化、硬化、美化、亮化,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近40平方米。这里,草茵茵,花艳艳,天蓝蓝,水泱泱,空气清新,生态良好,宜居、宜看、宜游,许多到过农场的人都称之为“乡村都市”。环境优美的农场小城镇,已成为当地经济、文化的中心,使职工不出农场就能享受到城里人高水平的物质文化生活,又没有噪音、拥挤、污染等城里人所厌倦的不足,同时也方便了周边村民的看病就医、子女上学、生活购物、文体娱乐,吸引了许多村民到农场定居经商。2005年,全省命名了5个“环境优美小城镇”,黄泛区农场榜上有名。
——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黄泛区农场每年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无公害产品和绿色产品。多次举办养殖、种植、沼气建设、经纪人、电工、焊工、收割机手等培训班,为周围县市培训农民3000多人,许多人学以致用,成了科技致富带头人。为社会提供良种、良猪,并加强服务指导。实施“场地共建”,长年坚持为农村提供优质配方肥料,免费为农户化验,登门进行技术指导,使配方施肥技术由农场走向了周边农村,扩展到周边20多个县市。成立了畜牧兽医工作站和技术指导队,长期坚持为周边农村服务。
鑫欣公司万头猪场一角
花园式工厂天鹰公司
老一代农场人感言
“五十八年筚路蓝缕换来沧桑巨变,两三代人众志成城铸就泛区辉煌。”一位曾在黄泛区农场工作过的老同志目睹黄泛区农场的巨大变化,激动地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职工感言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黄泛区农场广大职工回首过去,倍感自豪。水千条,山万重,黄泛区人曾经走过;每一次发展,每一次攀登,都是一首难忘的歌。
新时期 新阶段 新起点 新贡献
2009年1月9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满仓亲临黄泛区农场视察,他充分肯定了黄泛区农场的历史贡献,勉励全场广大干部职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立足于大手笔、大思路,使农场得到持续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贡献,努力当好河南农业的“排头兵”。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黄泛区农场广大职工回首过去,倍感自豪。水千条,山万重,黄泛区人曾经走过;每一次发展,每一次攀登,都是一首难忘的歌。
展望未来,黄泛区农场广大职工更是信心百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垦实际,明确提出要“推进国有农场体制改革”、“发挥国有农场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这是党和国家赋予农垦企业的光荣使命和历史任务,为农垦企业进一步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农垦事业再创辉煌提供了重大机遇。
目前,高瞻远瞩、不畏艰难险阻的黄泛区农场广大职工,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努力当好河南农业的排头兵,在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中原大地上描绘出更新更美的画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明天,黄泛区农场这颗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明珠,必将更加璀璨!
黄泛区农场场长张鹏举感言
回顾深化改革历程,思想解放的空间有多大,发展的潜力就有多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有多大,科学发展的成效就有多大。改革没有句号,发展没有顶峰,必须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干劲、创新的意识,不断深化改革,永不懈怠,永不停步。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热点资讯
版权所有 © 河南省黄泛区天鹰缸套股份有限公司